网站标志
 
 
 
新闻正文
经典国粹百年旗袍:惊艳了世界的东方神韵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24-04-21 08:49:14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  旗袍是极具中国文化的服饰,说到旗袍我们想到的是雨巷里的丁香姑娘、是张爱玲那般华丽而孤傲的民国才女、是《花样年华》里风情万种的张曼玉……风流婉转、温润细腻,每一个身着旗袍的女子,似乎都从诗意中走来,带着独有的风韵。

  旗袍的美并不是简单的服饰之美。旗袍出现于上世纪20年代,流行于20-40年代的中国,辛亥革命、封建王朝结束、上海的殖民文化、五四运动、女性民主意识的觉醒……社会动荡、思潮涌现,反映在女性的服饰变化上便成了这华丽的旗袍。

  旗袍最早是由清末满族八旗女子所穿的袍服演化而来。满洲八旗女子常见的服饰穿着是在长衬外加长袍,长袍外穿短马甲。不管是长袍还是马甲,绣工和做工都极其精致和奢华。此时,晚清汉族女子所穿的服饰一般为上袄下裙或裤,做工相对简洁。

  清末随着封建统治的松动,旧时满汉不同服制的规定,在民间逐渐被打破,汉族民间服饰中融入了盘扣、滚边等“旗服”元素,“旗服”也融合了更多简洁、舒适元素。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族封建统治,“旗服”由此退出历史舞台。

  随着社会的变革,清末封建残余思想、汉民族市井文化、外来殖民文化,在上海融汇碰撞。思想的变革,也反映在女子的穿衣风格上,西式中式穿衣打扮熙熙攘攘、纷繁并处。最先接触各种文化的上海一时成为全国时尚的风向标。

  “五四运动”时期,新式女学生众多,在留洋女学生和教会学校中,兴起了一种上衣下裙的穿法。上衣为腰身窄小的大襟紧身衫袄,短袄衣摆为圆弧形或平直形,长短至臀部以上,下裙统一为没有绣纹的黑色长裙。这种穿法在当时被竞相效仿,成为一种流行,被称为“文明新装”,也是现代旗袍的前身。

  20年代初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,越来越多的女子走向社会,他们效仿男子穿长袍,以示平等、自由。这时候出现了一种长至脚踝的马甲取代长裙,马甲样式类似“旗服”的短马甲。包铭新的《中国旗袍》里就有这样的描述:

  20年代中叶起,一种新旗袍诞生。上海旗袍时尚的最初,是以无袖的长马甲形式出现的,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。1026年,长马甲同短袄合并,就有了民国新旗袍最初的款式。

  民国新旗袍的样式,在上海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,受到女子的追捧。1929年民国颁布的服装条例规定,女子的正式服装一款为长身旗袍,一款为蓝上衣黑裙,旗袍便成了民国女子的国服之一。

  30年代是上海旗袍的鼎盛时期,受欧美文化的影响,旗袍的各种改良与变化纷至沓来,一年一变。衣袖从长到短、从短到无,衣领有元宝领、高领、立领、方领各式各样,旗袍的长短与开叉的高度也分别出现了长短、高低的样式。改良旗袍还出现了拉链、垫肩、装袖等西式剪裁和样式,这个时期的旗袍总体上“变化多端”“中西合璧”。

  四五十年代,旗袍在乱世中倾向于简洁、无望,直至新中国成立国家提倡“艰苦奋斗”“勤俭节约”,旗袍至此消沉、凋零。

  八十年代后随着张爱玲的小说回归到人们的视野,以及《花样年华》《2046》等影视作品的出现,一个个经典动人的旗袍女子形象再度冲击人们的审美,惊艳了国人,也惊艳了世界。

  纵观旗袍的演变与回归,这不仅是中国女性服饰的演变史,也是中国百年历史的沉浮与流变,更是一部满汉文化、中外文化的融合历史。旗袍的美也不仅是简单的服饰之美,更是因为它蕴含了深厚的融合文化。

  旗袍的每一次改良与变化,都是女性思想与审美变化的体现。很难想象有这样一种服饰,只有中国女子穿上才能尽善尽美地展现其风韵,可端庄、可妩媚、可内敛、可性感、既传统又时尚,然而旗袍确确实实便是如此。

  在民国,旗袍并不是哪一个阶层女子的专属。最早接受新思想的女学生,融合日本、欧美服饰文化,推动了旗袍的产生;学生日常打球、骑车等活动的需要,女学生们又率先在旗袍的长短、宽窄上等进行改良。

  青楼女子也是二三十年代上海服饰潮流的引导者,因其较少受到社会、家庭的束缚,穿衣打扮不囿于规矩。服饰穿着便成了她们争奇斗艳,招揽恩客与名声的武器,她们大胆革新追求时髦,竟成了当时上海的“时尚代言人”。

  走出家庭的妇女、影视明星的盛行,都将旗袍文化推向顶峰。上海影艺文化的发展,甚至催生了服装的营销与推广产业。影视公司策划将女明星拍电影所穿的旗袍批量制作,再随即投放在杂志和画报上,进而引起一众购买和效仿。

  旗袍是讨巧的,既符合上流社会、知识分子的审美,又属于底层市井民众、妓女们所追求的时髦;融合了新的时尚元素,又带有传统的文化因子,旧式思想不排斥,又被新式思潮所热捧。旗袍体现的是民国各个阶层、各种社会关系中女子们的共同审美。

  初期的旗袍并不展现女子玲珑有致的身材,而是依旧坚持“平胸之美”。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,考虑到卫生与健康,1927年在广东省政府委员会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《禁革妇女束胸》的决议,妇女解放胸部运动,又称作“天乳运动”兴起。

  此后一两年,在开明人士的呼吁和推动下,妇女才开始解除束胸,穿上保护、衬托胸部的西式内衣。旗袍的线条也随着妇女胸部、腰部线条的凸显,而改良得更加贴近女子的身材,将女性曲线更细致的勾勒。

  旗袍曲线和剪裁的变化,反映的是民国女性对自身身体的解放,也是女性思想意识的解放。与民国初期追求同男子一样穿长袍相比,她们开始更加自信、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女性特质。

  随着女性审美意识的变化,思想价值因素对旗袍的审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,旗袍由此也在各个阶层的女性中大放异彩。

  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便是旗袍的忠实热爱者,她出席各种集会、酒会、舞会时,都会穿上精致又高级的旗袍。在一些国际会议和场合上,无一例外宋美龄都是以一袭旗袍现身,她让旗袍成为了中国的象征。从年少到年老,宋美龄一直都爱穿旗袍。

  民国一代名媛唐瑛可以说用旗袍迷惑了整个上海滩。据说她有十个描金箱子,用来装各式大衣与旗袍。她还与陆小曼合开了“云赏服饰公司”,将最时髦摩登的旗袍推向上海、苏州、南京等城市。70年代,唐瑛回香港探亲,身着一件华丽的绿旗袍,年华已逝却依旧光彩动人。

  旗袍不是一个女人的美,不是一个女人的故事,而是所有中国女人的传奇,每一件华丽的旗袍里都是一个将精致讲究到底的灵魂。民国女子对旗袍的热爱,更是对美的热爱,对平等、自由的热爱。

  如果仅仅将旗袍理解成一个时代的经典,一段时间的流行,这是对旗袍最大的误解。旗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时尚感,它不仅美在民国、美在中国,也惊艳着世界,是当之无愧的国粹,是永恒的经典。

  旗袍的经典之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,不仅辉煌在过去,流行在现代,也将会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继续传承下去。

  旗袍不局限于某一种风格,不同的材质、剪裁和设计,可以制作出端庄典雅的旗袍、也可以做成妖娆妩媚的旗袍、清新简约的旗袍。这也是为什么第一夫人喜欢它、名媛贵妇喜欢它、女学生喜欢它、灯红酒绿的女子也爱它。

  旗袍的色彩美可以说是举世瞩目的。阴蓝、深紫、玫瑰红,这些大胆的色彩适合旗袍,而且颜色越鲜艳、旗袍越艳丽。素色、灰色、单色、淡色,也适合旗袍,颜色越单一,旗袍韵味越浓。仔细想想你会发现,没有色彩是旗袍不能驾驭的。

  旗袍是含蓄的也是性感的,是介于“色”与“戒”之间的美;旗袍是传承也是融合,有中国人的保守,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包容。

  旗袍由传统的“旗服”演化而来,继承了传统服饰中包裹的艺术,整体上看端庄、温婉。但在女子行动和活动过程中,女性柔美线条和旗袍两边开叉的若隐若现,体现的又是另一种大胆、性感的女子风情。

  “时间来去匆匆,唯有风格永存。”旗袍作为一种中华文化,承载了时代的变革,几沉几浮却依旧惊艳世界;蕴含了中华民族性格既含蓄内敛又开放包容。

 
脚注信息
赢咖7极悦娱乐服装生产企业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2017-2023   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